公告:

    风水知识

    冬葵风水 刺葵寓意和风水

    时间:2024-03-26 09:18:45 版权说明:以下内容来自网友投稿,若有侵权请联系: 处理。

    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概述 4经外奇穴名肾水 4.1标准定位 4.2主治病症 4.3刺灸法 5肾阴·肾水 六病证名肾水 6.1肾水的定义 6.2肾水症状 6.3肾水的病因 6.4肾水的治疗 6.4.1肾气衰微症状 6.4.2证候分析 6.4.3肾气衰微的治疗方法 6.4.4.针灸治疗肾气衰微 6.5关于十水 6.6关于水肿 7推拿穴位名称肾水 第八代是指肾脏肾水 9参考资料附: 治疗肾位 治疗肾水的方剂 中成药治疗肾水 4肾水相关药物 古籍中肾水*肾水药品说明书 1拼音

    shèn shuǐ

    2英文参考

    edema to dysfunction of kidney [中医名词审批。中医名词(2004)

    kidney edema [中医名词审批。中医名词(2010)

    3概述

    肾水:1.经外奇穴名;2.肾阴;3.病证名;4.按摩穴位名;5.代表肾脏。

    4经外奇穴名肾水

    肾水是经外奇穴名[1]。出版《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经验交流会议资料选择》。

    4.1标准定位

    位于男性下腹部,***根中点直上2寸,然后旁开2寸[1]。左右计2穴[1]。

    4.2主治病症

    主治儿童腹股沟疝[1]。

    4.3刺灸法

    一般直刺0.3~0.5寸[1]。

    5肾阴·肾水

    肾水是指肾阴[2][1]。肾阴又称元阴、真阴、肾水、真水[2][3]。与肾阳相比,[2][3]。是指肾阳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2][3]。如果肾阴不足,肾阳会兴奋,甚至相火妄动;相火妄动反过来也会燃烧肾阴[2][3]。

    六病证名肾水

    肾水(edema to dysfunction of kidney[4]、kidney edema[5])病证名[2]。[2]是五脏水肿病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列十水之一[6]。指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以腹胀、脐痛、尿少、***潮湿、下肢寒冷、面瘦等为常见症状的水肿病[5]。《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列为十水之一。

    6.1肾水的定义

    《中医名词》(2004):肾水是指肾不能化气行水引起的水肿病[4]。

    《中医名词》(2010年):肾水是一种常见的水肿病,如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腹胀、脐肿、腰痛、尿少、***潮湿、下肢冷、面瘦等。

    6.2肾水症状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肾水者,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水,阴下湿如牛鼻出汗,脚冷,脸瘦。”

    6.3肾水的病因

    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引起的肾水多为[2]。

    6.4肾水的治疗 6.4.1肾气衰微症状

    全身高度水肿,尤其是腰部以下,抑郁不起,心悸,腹大胸满,卧则哮喘,腰部寒痛酸重,纳少,尿量减少或增加,四肢寒冷,胆寒神疲,面色萎黄灰滞或㿠舌质淡胖,边有牙痕,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7][8]

    6.4.2证候分析

    脾虚水肿,久延不愈,伤肾阳。腰膝以下,肾气占主导地位,肾气虚弱,阳不化气,水湿下聚,所以看到腰下肿得很厉害,压不下去。水气凌心肺,所见心悸气促。腰部是肾之府,肾虚而水气内盛,所以腰痛重。肾与膀胱相表,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良,因此尿量减少,或因下元不固而多尿,因此水肿与多尿并见。肾阳虚,命门火衰,不能温养,四肢寒冷,胆寒神疲。如果阳气不能温暖上荣,那么纳少,怕冷,四肢冰冷,面色萎黄灰滞或㿠白。舌质肥淡,边有牙痕,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均为阳虚衰,水湿内盛。[7][8]

    6.4.3肾气衰微的治疗方法

    [8]

    治疗: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可使用真武汤、《金匮要略论》肾气丸等方[9]。

    济生肾气丸[备注]“严氏济生方”肾气丸(严氏济生方):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炮附子、桂枝、牛膝、车前子合真武汤(备注)真武汤(伤寒论):炮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肾为水火之脏,缘阴阳互根,善补阳者,阴中求阳,生化无穷。因此,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用肉桂和附子温补肾阳,可以补水中之火,温肾中之阳;用白术、茯苓、泽泻、车前通畅小便;姜温水散寒;牡丹调和营阴;牛膝引药下行,直向下焦,腰膝强壮。若小便清长较多,则去泽泻,车前子,加妲己,补骨脂,温固下元。若心悸、唇绀、脉虚数或结代,则为水邪上逆,心阳被遏制,血瘀内阻,应重用附子,加桂枝、烤甘草、丹参温阳化瘀。如果你看到哮喘、出汗、脉虚,那就是水邪凌肺,肾不纳气。人参、壁虎、五味子、山茱萸肉、牡蛎或吞下黑锡丹(太平惠民和剂局)应重用。:黑锡、硫黄、川楝子、葫芦巴、木香、炮附子、肉豆蔻、阳起石、沉香、茴香、肉桂、补骨脂,防止哮喘。

    肾气衰弱往往与脾阳衰弱同时出现,证明脾肾两虚,水寒内盛。因此,健脾和温肾往往是同时进行的,但有必要区分脾肾的严重性和次要性,并注重治疗。

    如病程缠绵,反复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见发热恶寒,肿胀增加,尿短。这时候要用风水来治疗,但要考虑正气虚弱的一面,不要用手表药,主要是越丫汤,酌情加入党参、妲己等补气温肾的药物,扶正祛邪。

    疾病后期,由于肾阳长期衰竭、阳损伤和阴,可导致肾阴缺乏,也可出现肾阴缺乏症,如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劳、腰酸遗精、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搏虚弱等。以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但滋阴不宜过于凉腻,以防匡助水邪,伤阳。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蒿丝子、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胶、龟版胶加泽泻、茯苓、冬葵等。

    还有肾阴久亏、水不涵木、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上下虚的复杂病情,见面色潮红、头晕头痛、心悸失眠、腰酸遗精、皮履无力或肢体微颤。这是肝肾阴虚下,肝阳上扰所致。左归丸(景岳全书)也可用于治疗育阴潜阳:熟地黄、山药、山茱萸、傈僳族、枸杞、川牛膝、鹿角胶、龟版胶介质等重镇潜阳产品,如珍珠母、龙骨、牡蛎、龟甲、桑寄生等。

    若肾气虚极,中阳衰退,浊阴不降,见神倦欲睡,泛恶,甚至口有尿味,病情严重,宜附子合制大黄、黄连、半夏解毒降浊。

    此外,对于水肿病的治疗,常合活血化瘀法,取血行水也意味着。例如,当归、大黄、桂心、赤芍等药物在《医学法》中被指出。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等常用于现代临床。实践证明,它可以增强利尿和消肿的效果。

    6.4.4.针灸治疗肾气衰微

    [7]

    治疗: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选穴:以任脉穴、背俞穴为主。取肾俞、关元、三焦俞、水分、脾俞、足三里。

    随证配穴:便疏者,加天枢,上巨虚。

    刺灸法:针用补法,可灸。

    方义:肾俞温补肾阳,重灸关元助阳化气。三焦俞调节三焦气化功能,水分利水邪。脾俞、足三里健脾运水湿。

    6.5关于十水

    十水是古代水肿病的分类[6]。历代有不同的说法:

    1.《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水有十个,一个是青水,两个是赤水,三个是黄水,四个是白水,五个是黑水,六个是玄水,七个是风水,八个是石水,九个是水,十个是气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

    3.“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6.6关于水肿

    水肿(edema[5][4])病名[10][11]。《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又称水气[10]。古称水、水气、水病、水胀[11]。是以皮肤水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总称[5]。患者体内水液潴留,皮肤泛滥,导致眼睑、头部、四肢、腹部背部甚至全身水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8]。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表现。主要病变为肺、脾、肾功能障碍、膀胱气化不良、水肿。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阳水和。感受外邪,发病急,多从头部和面部肿胀,腰部以上肿胀,病位多为肺脾,多为实证,为阳水;内虚发病缓慢,多从足部和颈部肿胀,腰部以下肿胀,脾肾病位,多为虚证,[8][7][11]。

    冬葵开花图片

    水肿的治疗方法包括出汗、利尿、攻逐、健脾、温肾、降浊、化瘀等。一般常法治疗不当或有瘀血迹象的,可参与活血化瘀[8]的应用。上述方法,或单用或共用,根据病情需要选择[8]。针灸治疗本证具有一定的疗效,对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减少反复发作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内科水肿可见于心源性水肿(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性水肿(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肝病性水肿(如肝硬化)、内分泌失调、营养不良水肿等。

    详见水肿条。

    7.按摩穴位名肾水

    肾水是按摩穴位名[2]。见陈氏“儿童**经”,即肾经[2]。肾经又称肾、肾水[12]。

    ①肾经位于小指远端指骨腹部[12]。见《儿童按摩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一般以此为准[12]。

    ②肾经位于腕部尺侧[12]。见幼科推拿秘书。

    ③肾经之男位于小指中指骨腹部,女位于小指远指骨腹部[12]。见小儿***经。

    ④肾经后溪穴[12]。常用的推法,能清除脏腑之热,治疗小便红涩,大便秘结等[12]。

    代表肾、肾水

    肾水代表肾脏。《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多,雨湿流行,肾水受邪。”

    9

    猪油具有补虚润燥、解毒、利血、解热润肺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脏腑干燥、大便不良、皮肤皲裂等疾病。

    猪油的作用:

    1.肝劳虚寒,关格劳涩,闭塞不通,毛色憔悴。猪油和姜汁各150毫升。先将姜汁煮成15毫升,服用时加入60毫升猪油,分次服用。

    2.大、小便不通:取猪油如鸡蛋大,切碎,用酒50毫升煮沸,然后放入猪油中煎一两次,分两次服用。

    3.上气咳嗽:猪油120克,煮100克,切碎,加酱醋。

    4.虚火咳嗽(久咳不愈,声哑失音);猪板油60g,溶解去渣,加蜂蜜60g至沸腾,盛在瓷器中,每天用热水冲洗1勺。

    5.支气管炎,哮喘:a、猪板油和冰糖各500g,蜂蜜1000g,杏仁120g研制成细粉,与各种口味混合成糊状,每天两次,每次1茶匙;b、黄花龙牙30g、猪板油60g,水煎,每天服两次。

    6.肺热暴哑:猪油500g炼制,加白蜜500g,再炼少顷,冷后随时挑食1勺。

    7.产后体虚:猪油、姜汁、白蜜各60毫升,清酒50毫升,煎后调和成膏,随意服用。

    8.胃气下泄,阴吹:猪油1500g,乱发如鸡蛋大者3团,一勺煎至头发消融,分两次服用。

    9.胃痛(泛酸水,饥饱皆痛):猪板油60g、冰糖30g,每天早上炖一次。

    10.手脚皲裂:用猪油加热酒冲洗。

    11.漆疮:涂猪油。

    12.野葛中毒:猪油500克,加热饮用。

    13.便秘:猪油、冬葵子各适量,研究为末,作丸,每丸9g,每回1丸,每天2-3次。

    14.脱肛:60g猪油、蒲黄30g,炼油去渣,加入蒲黄末,涂于肛/门。

    展开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