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晋剧《花田外传》:美人美心美景大满贯
小剧场晋剧《花田外传》首演时,因为在外地没有看上现场演出,今天获赠演出录像,没有耽误一分钟,立即打开录像观看,看后实在是觉着欣喜至极,不得不赶紧写下我的一些粗浅观后。


《花田外传》剧本刚写出来我就看了,赵源编剧,这位年轻的唢呐手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供职于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在微信中认识以后多有交流,知道他是一个文采好、有思想的音乐人,但创作出来小剧场晋剧《花田外传》是我不曾想过的;很快我又得知《花田外传》会由观众最喜欢的青年花旦演员王鸿乐导演兼主演,越发的企盼着能尽快搬上舞台,他们果然作为贺岁新戏于2018年1月22日晚上在山西省京剧院梅兰芳剧院与观众见面了。
早在2009年1月17日,王鸿乐、方建、宋美娟等就一道创排演出过晋剧折戏《花田写扇》,节选自京剧荀(慧生)派名剧《花田八错》,做舞并重,古朴典雅,很受观众欢迎。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对于今天由王鸿乐、方建、师学丽、付美玲等一道演出《花田外传》自然不成问题,但它以小剧场晋剧形式进行编导创排,就有了其不同于其他剧目的舞台实践意义。


何为小剧场,需要做一点功课,应该是源自话剧舞台故事结构及其表现方式的改革,由西方国家发明,1982年开始出现在我国戏剧舞台上,1989年南京举办过第一届中国小剧场戏剧节,1995年与流行文化结合,如火如荼地烧遍了北上广等大城市文化市场,其特点是带有实验性质,往往具有先锋性,在北上广已经不是什么时尚了。但对于晋剧则是第一次引入,第一次创排,这就反映出这个青年创作团队具有的探索精神,诚如小生表演艺术家张智所言:一群有为青年,一次有益尝试,晋剧甚幸!戏曲甚幸!可喜,可贺,甚赞……
首先是人像美,演出古装戏,得有仕女图般的人物形态,而剧中的几位演员都是舞台上推的出去的俏佳人。王鸿乐最初出现在电视连续剧《郭兰英》剧目里,扮演少年郭兰英,她身上的艺术天赋在那时候就被人们广为赞誉,之后由戏校毕业,被选入山西省晋剧院,以踩跷主演《春草闯堂》获第十二届山西省戏剧杏花表演奖,之后传承了《柜中缘》《打金枝》《富贵图》等大小剧目十几出,且随之不甘于舞台表演,开始研修戏剧导演,《花田外传》就是她的导演处女作。方建是目前晋剧小生男一号,唱做规范,儒雅黏人,文武不挡,拜师晋剧郭(凤英)派弟子张智后,更加勤奋内敛,长期恪守低调生活、高调从艺的行为准则,先后加工创作了众多舞台艺术形象。师学丽是继刘仙玲、冀萍、田桂兰、陈红之后的第五位“升平公主”成功扮演者,在晋剧《杀狗劝妻》《麦穗儿黄了》《红高粱》等剧目中有极好的艺术展示。付美玲俗称最有希望的晋剧青衣接班人,一出《走山》唱出了别样的舞台景致,一场《刘胡兰》又给胡兰子妈妈胡文秀贴上了新的舞台印记。正可谓,这几位顶级晋剧青年新秀同台献艺,自然不会有不生辉的可能。

第二是人心美,扬善乐施,历来是戏曲艺术的主流任务,《花田外传》也不例外,尽管采用了小剧场形式,但它的主要内容还是遵循了原创《花田八错》的主要精神,挥洒着剧中人春兰对小姐婚事的热情帮助与快乐穿梭。老年春兰领着孙女看戏来了,看着台上的书生卞济,想起来了自己年轻时候的往事,随即舞台上的春兰出场,一阵一阵的欢乐表达,给出的全部是高雅脱俗的人间情挑,腰身的扭动,扇子的张合,连嘴巴一鼓、辫子一甩、腰带一转,都是满满的美心善意,卞济端坐舞台,刘玉燕含羞待放,也为人心美画上了舞台上的顿号、逗号、句号和感叹号。
第三是景色美,舞台上除了桌子、椅子、针线笸箩外,再也没有什么其他多余的道具,灯光集中打到前台部分,需要谁露脸就给谁,这样就把老年春兰与剧中的春兰、小姐、公子等分了开来,形成了剧中演绎与剧外介绍有分有合地连在了一起,而且春兰与小姐、春兰与公子、春兰与模拟的老夫人的交流,带给观众的都是美美的景色。

其实,美的地方太多了。如唱词很雅致,当然也穿插了一些现代生活中的时尚语言,如“小鲜肉”“剩女”“白富美”“富二代”“非诚勿扰”等;又如声腔很美,很有些时候没有听到这样好听的花旦、闺门旦、小生、青衣声腔了,有些似曾相识但又听着不是原状,新奇中蕴含着的还是晋剧的原汁原味;老年春兰开始用的是普通话,也没有什么生涩的感觉,相反倒觉着很有意思,几句介乎青衣和老旦之间的唱,也是十分的顺耳耐听;故事方式的表达,一会进入到舞台人物,一会又回到观众当中,特别的别开生面;有趣的是乐池里的乐手会和剧中人搭话呼应;戏剧的程式搓麻绳、纳鞋底等也被逼真地表演了出来;春兰还在剧中唱了几句左权民歌“桃花花红来杏花花白……”春兰还借助琴弦声响似乎有一条线把小姐与公子两个人的眼睛扭在了一起。

《花田外传》确实好,好就好在它有创新,它有看点,它还被框范在了戏曲美学范畴和晋剧音乐之内,服装很养眼,身段很有范,行走、观望、唱腔、念白,都回归到了传统戏曲应有的位置,如果到大学里去演出,一定会是既普及了戏曲艺术,也讲解了舞台故事,还传递了美学常识,晋剧应该由此大有可为了。
看点太多,编剧赵源有才,导演兼主演王鸿乐太会表演,楞中带傻,楞中傻中又全部是聪明伶俐,着急了还装扮老夫人的样子“嗯哼”,装扮公子的样子迈着方步,装扮山大王的样子唱起二花脸声腔,加上全剧大有京昆味道,一时半会真的还写不出来它的美美无限,让我再看上三五遍,再写心得体会吧!
2018年1月30日17:03续完
作者简介:龚晋文,男,副教授,山西职工医学院副书记 摄影:武晋鹏
2018-1-31山西省戏剧研究所
中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和实践已经走过10余个年头,从2007年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开始,中国独创、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开启了新的篇章。10余年来,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14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实践成绩显著,整体性保护的理念和工作方式,在中国的许多区域得到迅速的推广和运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及特殊的文化空间、场所、生活空间等多种自然和文化形态得到协同保护。为了推进文化生态区保护,原文化部于2010年和2011年分别出台了《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目的是规范工作并在规划编制方面做到相对统一。今天,基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向着深入和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的建设与实践基础上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标志着依法行政、依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办法》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四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和第二十六条“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之精神而制定的,包括总则、申报与设立、建设与管理、附则4章共38条。《办法》目标明确、理念清楚,融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突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是整体性保护,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培育文化生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它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办法》强调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目标是“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所谓“遗产丰富”是指本区域内的各种类型、各个级别的非遗项目丰富多样、资源蕴藏丰富多样;而“氛围浓厚”则是指通过建设,使更多人认知、认同非遗,并且自觉主动地参与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特色鲜明”是指区域内项目和蕴藏的非遗资源应包括多种文化形态,与其他区域差异明显,具有鲜明的地方或民族特色;“民众受益”更是从发展是为了人民出发,让非遗保护与脱贫致富、提高民众收益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多方面内容结合在一起。《办法》不仅目标明确,而且融入了近些年文化生态保护工作中所获得的经验,那就是“见人见物见生活”,即保护人——保护传承人和非遗受众;保护物——保护自然物、文化物、时间空间物;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存续、在生活中发展、在生活中让民众受益。《办法》明确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过程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少而精”原则,履行申报、审核、论证、批准等程序,过程简单明了,公开透明。具体来说,首先,《办法》中关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条件明确。申报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区域需要符合文化有传统、非遗有资源、传承有秩序、政府很重视、管理有机构、建设有成效等7个方面的要求。其次,程序简明。凡在本省区域内进行两年以上文化生态区保护,成效明显,通过省级文化主管部门审核论证,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提交规划纲要等材料,最后经文化和旅游部组织专家对纲要进行论证通过的,即可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再次,责任落地。《办法》规定,总体规划在纲要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只需在省级文化主管部门审核,由省级人民政府审议通过后即可实施,同时报备文化和旅游部;规划实施3年后省级文化主管部门可提出验收申请,经文化和旅游部验收合格可成为正式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定可行、管理有序,实行新的规范和新的要求。《办法》明确规定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必须建立管理机构,统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实践与其他诸如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环境等保护工作,这一规定使原来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工作落实、推进有了正式的机构,执行、监督、管理过程有了保障。《办法》对于生态区保护过程中的管理,尤其是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的建设、项目传习所传习点的设立等,以及对于非遗传承人的研修研培,提高其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以及优秀传承人的表彰奖励等,都作了规定。《办法》要求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虽然没有强制性规定管理人员的确定数量,但保证了管理等工作的有序开展。另外,《办法》还规定,对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绩突出的要给予表扬,而建设不力甚至使文化生态遭到破坏的,则将受到处理,直至摘牌。《办法》体现了中国独创、中国特色,建设非遗保护新的体系、新的整体。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工程,1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走出了中国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之路。《办法》的意义在于:在整体性上创新发展保护方式。《办法》是对于区域整体性和非遗核心两者的平衡、协调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的结晶,通过人、人文环境、区域(社区、民族)、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最后融于生活的整体和协调的保护,是一种体现新的整体或区域整体的新的保护方式。在程序上体现公开透明理念。《办法》依《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而制定,公开、公平、公正是其原则,以程序透明和制度规范为前提,以程序简化、评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地方为主和专家参与为基调,突显重视民众的认同,体现程序的公平。在管理模式上形成科学规范体系。《办法》与《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相比,内容上涉及的面更广,对象的规定上更具体,细节的确认上更明确,管理的过程更规范,奖惩的规定更清晰,一句话,体系上更科学规范。在实施实践中强调操作性和成效。《办法》是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推进而制定的,其价值在于在实施实践过程中具有强大的可操作性,建立管理机构、要求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配备专职和专业人员、建设各种展示场馆(所)等强制性规定,不仅是必需的,而且在各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过程中是可操作的,实施实践价值非常高。相信《办法》的出台,一定会使中国独创、中国特色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践形成新的管理体系,为中国式的整体性保护走出一条全人类可以借鉴的道路,解决前10余年保护过程中管理不够到位、资金投入不能完全保障、专职专业人员欠缺、奖励和处罚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真正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目标。